来上图手稿主题馆看展:“读书这么好的事”|世界热门
今年的4月23日是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以来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上海图书馆东馆特推出“读书这么好的事——来手稿主题馆共度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包含阅读书写活动、阅读空间体验、手稿展。
(相关资料图)
手稿展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读书——作品的一种存在方式”“台上书中的莎士比亚”“版权——读书背后的利益权衡”。
在第一个板块“读书”中,手稿展将展示百余年来文化名人的读书笔记与谈论读书的作品手稿,其中最早的是近现代学者黎锦熙写于清末(1904—1908年间)的读书笔记,最新的则是音乐人龚琳娜的音乐笔记与曲谱手稿。
黎锦熙读书笔记:读书方法摘录
在这些读书笔记中,广大读者可以看到学者们知识积累的点滴过程,可以看到文化名人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汤钊猷院士会将知识系统整理得井井有条,如同他的读书卡片一样,不仅摆放整齐,而且标有索引,纲举目张;茅盾先生的读书卡片是常见的台历,甚至是随手可得的小纸片,把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捕捉固定;朱践耳先生的卡片最显“凌乱”,但这正是艺术家可爱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龚琳娜的琴歌新作《胡笳十八拍》还与明万历三十九年古籍善本《燕闲四适》并列展出,琴歌《胡笳十八拍》借由查阜西主编的《琴曲集成》而得以传承,然而查阜西先生当年主持这套大部头的琴谱影印丛书时,《琴适》一书选取的是上海图书馆藏的一部“残本”《燕闲四适》作为底本,所缺的正是《胡笳十八拍》的首叶。本次展出将展出上图所藏的完整版《燕闲四适》,以弥补这几十年来的遗憾。
上图藏善本《燕闲四适·琴适》胡笳十八拍第一叶
第二个板块的主题是“莎士比亚”,展示出莎士比亚作品及相关研究的译著手稿,有屠岸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以及张可、王元化编译的《莎士比亚研究》(出版时改题《莎剧解读》)等。
1986年,北京、上海两地举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是改革开放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在此期间,黄佐临先生撰写了《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发言稿》(英文)、《昆曲为什么演莎士比亚》等重要文章。这些手稿恰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上海人民版封面
萧乾《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新版说明
第三个板块围绕“版权”这个话题,展示馆藏中的文书档案类文献,既有出版社与作家之间的文书、单据,也有“版权印花”实物。最后一个展柜的主题是《著作权法》与维权事件,其中叶永烈的相关史料是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维权事件的见证。
展览将从4月23日延续至今年6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