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学沪蓉 抢抓机遇建新功——郑州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上海成都跟班学习工作综述
编者按
【资料图】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是郑州市委立足于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现实需要,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有益探索。郑州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建成“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战略目标,瞄准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旅文创、现代物流、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在全市范围内分期分批择优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和成都跟班历练,在黄埔江畔感悟创新伟力,在天府之国汲取发展动力,在对标先进中梳理郑州实际,在学习先进中描摹发展蓝图。全程跟随跟班学习干部脚步,紧密关注这场郑州与上海、郑州与成都的友好奔赴。
当列车缓缓驶入郑州东站,当熟悉的双子塔和“大玉米”映入眼帘,当亲切的乡音充盈双耳,中原区副区长樊效凯回头和“队友们”相视一笑:到家了。
8月9日,距离他们作为郑州市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离开郑州去先进地区学习的时间,已有三个多月。走的时候,还是初春四月,归来之时,已是立秋在望;走的时候,尚是满脸期待,归来之时,已有壮志满怀。
“三个月沉浸式学习,我们看到了差距,但是也受到了启发;我们感到了不足,但是也明确了思路;我们没有自惭形秽,我们只有信心满怀,”同样是跟班学习的干部,中牟县副县长杜磊磊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选派年轻干部去先进地区学习,在郑州市委组织部并不是新鲜事,放眼全国,这样让干部去学习、去取经的做法也并不罕见,但是,一年派出111名干部、每批派出40名干部、每批学习时间长达三个月,这样的规模,在郑州市委组织部培养干部、历练干部的做法中,尚属首例。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是郑州市委立足于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现实需要,着眼于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有益探索。今年年初,郑州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提出的“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的目标任务,聚焦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旅文创、现代物流、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决定分类分批精准选派111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先进地区,沉浸式跟班跟岗学习,驻地开展“双招双引”,深入推介郑州。
5月4日,第一批共40名年轻干部身负使命,辞别家人,分赴上海和成都;8月9日,他们学成归来。三个月,他们“对标先进”学到了什么?未来,他们将如何“学以建郑”?
三月学徒 于差距里找出路
学习先进必须走近先进,跟班学习正是绝佳的安排。既然是“跟班学习”,就是要放弃当前的身份,无论是县处级干部还是科员,无论是七零后还是九零后,在这三个月里,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学生”。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20名郑州来的“干部学生”被分配到6个重点领域的10家单位,分别是4家国资企业子公司、4个职能部门和2个特色产业镇,这些地方都是临港新片区乃至上海开发建设的深度参与者和主力军,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戮力实践者和排头兵。
在成都,20名“干部学生”深入10个区(县、市)的农业农村、文旅、商务等12个一线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和美乡村发展,到时尚商圈体验时代发展活力。
九十天,40名“干部学生”沉浸式深入学习,也结下累累硕果——在上海,学员们累计走访企业单位(项目)174家,开展座谈交流98次,参与各类展会论坛27场次;在成都,临时党支部开展集体学习6次、全体实地观摩17处,学员们共计走访乡村87个、考察企业105家。
九十天,40名“干部学生”边干边学边领悟,一个一个解剖麻雀,一项一项研究分析,他们逐步领悟了一些发展“秘笈”——
上海临港,创新驱动与科技赋能实现了产业的大发展。新片区成立4年,通过改革形成典型制度创新案例87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36个,在重点领域制度创新上率先实现了新突破。中原科技城综合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孟胜利就感慨说:“为推动不断涌现的优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海市专门出台文件,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加速让科技研发成果找到落地应用场景。”郑州,“创新驱动”位于“十大战略”之首,临港的“样本”给学员们带来了启迪。
成都,在蜀文化背景下孕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文化战略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一大亮点。郑州,正在以“四地”支撑“全国重地”努力打造文化强市,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干部马艳辉不禁思考:“郑州发展史也是5000年华夏文明史的浓缩,如何学习成都,让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时代发展流量,打造属于郑州的城市名片、城市品牌,是我们还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曾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首批产品的建设奇迹;新奥动力微型燃气轮机研制等项目,从摘得土地到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四证”连发仅用了5天时间……金水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孙艳丽说:“能够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最优服务已成为临港的金字招牌,一个个‘临港速度’的背后,彰显的是新片区政务服务的高效和党员干部的担当。”
成都,统筹古镇古村落保护、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水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生态价值创新转化,营造林、田、水、舍、人和谐共生图景。登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东华镇党委书记孙琪琪说:“成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挖掘自然、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还有上海临港匠心独运的城市设计、“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建设开发模式、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成熟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还有成都乡村振兴的发展经验、文旅消费的创新理念、消费形式多样化的成功探索……
三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40名“干部学生”来说,却是从观念到意识、从理念到眼界、从思路到方法的一次系统的大洗礼大提升。
三月跟班 于不足处找思路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已经逐步成长为国家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高精尖产业培育的孵化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天府之国成都,将天府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球重要旅游目的地。
“天地之中”的郑州,向上海、成都学习,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转化?有哪些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
学习,贵在学以致用,重点和难点在于找准结合点,把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创造性地用在郑州的发展实践中。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学习上海,金水区自贸办副主任孙立中认为:“对比上海,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选择,做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妥善处理好产业发展中长短期利益关系,抓根本、抓链条、抓培育、抓创新、抓孵化,推动产业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
学习成都,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三级调研员张晋科提出:“我们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在乡村旅游项目定位上,要突出‘精品’意识,推出有代表性、名片性的乡村旅游线路,提高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对标上海,郑州经开综保区口岸服务局局长袁园说:“我们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要把扩大开放、推进国际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制度创新上大胆创、勇敢试,用好用足国家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推进对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努力拿出郑州方案。”
对标成都,郑州市商务局干部张嘉琪总结:“郑州交通枢纽优势突出,要做好扩消费、促内需的优势文章,不断丰富消费业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大‘郑州造’知名品牌的全球营销推广力度,培育消费领域‘小巨人’企业群和‘隐形冠军’,引导老字号企业发掘利用郑州特色文化元素,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参考上海,高新区沟赵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刘守强提出:“我们要立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制度设计、措施制订、贯彻落实等方面划标准、设规范、定奖惩,以严的氛围、实的措施、活的宣传推进生产要素聚集,构建发展新高地。”
参考成都,中牟县副县长杜磊磊说:“‘成都模式’以其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迅速崛起,取得了骄人业绩,固然有其政策优势,但不可忽略的是敢闯敢试、全力以赴、埋头苦干的工作韧劲,郑州要学习这种精气神,以开放的姿态昂首站在发展强市的前列。”
诸如此类,40名学员各有心得。他们表示,要做到“顶天立地”,头“顶”“先进之天”、根植郑州“希望之地”,用汗水和心血把郑州这片脚下的土地深深滋养。
三个月的深入学习,九十多天的沉浸式体验,要的,就是要看到“他山之璞”,更要琢好“自家之玉”。
40名干部交上了他们的“期末成绩”——上海学习班,多渠道获得招商信息30余个,有3个项目已经运作成熟、将于近期签约落地郑州。成都学习班,对接考察的105家企业,已达成落地意向企业2家、吸引赴郑实地考察合作企业3家。
三月实践 于实干中拼未来
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进行沉浸式、实践性、研究型学习,通过参观项目园区、拜访知名企业、问计行家里手、座谈交流碰撞等形式,多维度、广领域、全方位阅览发达地区画卷、倾听发展故事、感受城市温度、解析经济密码……
何以这番?
郑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更是城市的活力与未来。面向全市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是市委着眼于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对破解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让年轻干部在跟班学习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锻筋骨、长才干。充分学习先进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思维,形成适应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以点带面激励全市干部队伍更好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需要,担当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的重任。”
何以未来?
也许,就如跟班学习干部所表达的那样,作为郑州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以昂扬的奋斗之姿绘就时代华章,要将三个月的所学所思所感,化为今后工作中的源源动能,奋力交出无愧于郑州人民的新答卷。
记者 李娜 通讯员 王远 文 图为跟班学习干部提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