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六《中国传统服饰的两大基本类型》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上古穴居而野外,毛衣而冒衣,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人以丝麻……始作五色成衣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缨以为首饰。”的文辞出自《易经·系辞》
其含义是:远古的华夏先民们“穴居而野处”,着毛皮遮风挡雨,等“圣人”出现后便易为丝麻。后人们发现鸟兽的冠上都有自己漂亮的毛发,于是人们争相效仿,制作了各种首饰。走过了一个由自然形态的“冒衣”向人工形态“服饰”的转变,服饰也由此诞生。从此服饰就与人一同发展,紧密而不可分。
(资料图)
该文的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深刻地说明了我国作为衣冠王国悠久的服饰发展历史,中国无愧于“文明古国”、“衣冠王国”的称号,经历了五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播着中华深层文化信息。早在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锥和骨针,掌握了缝纫的原理,创造了原始服装,揭开了人类服装史的序幕。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纺织和丝绸的国家,还开辟了丝绸之路;我国还是个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如秦汉儒雅的袍服、魏晋飘逸的衫子、唐朝华美的妆靥、明代端庄的补服和清朝线条流动的旗袍等。这是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造就的中华传统服饰,同时也是与异族服饰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国传统服饰的两大基本类型是什么?
(1)中国传统服饰两大基本类型是上衣下裳和深衣制。这两种形制在西周和东周时期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善,上衣下裳是继承商以来的形制,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
(2)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上衣,多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保护下体的衣服,裙之意。商人腰间多系带,身份尊贵者还在带下系蔽膝,蔽膝又称为绂、袆、韨,即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古代奴隶社会都把身前的这种东西象征权威,并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个人的等级。上衣的颜色为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下裳的颜色为间色,即以正色调配而成的混合色。上衣下裳在商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周代出现长大宽博样式。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它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到西周时,深衣成为了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其领式一般为交领,即大襟,右衽; 有直裾和曲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口通常为宽缘,“衣作绣、锦作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的楚国文化的风格。这种样式一直盛行到汉代。
(4)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历史上的夏朝。而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服、礼服,还被用作祭服。至此,形成了我国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
标签: